成果获奖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成果获奖 > 正文

成果获奖

2020年度省部级获奖成果简介

发布日期:2022-06-11 浏览次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创新研究》

出版单位及时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0

作者:韩同友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该书着眼于高校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创新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进行创新探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实践参考。该书出版后得到《江苏教育报》《交汇点》等媒体理论宣传,多位专家撰写书评推介,全国75家高校图书馆收藏。

该书是省高校哲社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出版之后得到《江苏教育报》《交汇点》等媒体给予理论宣传。多位专家撰写书评推介。全国75家高校图书馆收藏本书。知网显示,阶段性成果被引用51次,下载2600多次。本书在线上网店、实体书店及传媒公司均有销售。书中的阶段性成果获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奖项4项,一些观点和做法分别在全国、省相关理论研讨会及工作会议上交流,并被有关高校在育人实践中予以采用,产生良好的反响。

 


“三权分置”视域下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制度之构建》

 

发表刊物及时间:政法论坛,2016年第5期

作者:焦富民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我国《物权法》第184条和《担保法》第37条第2款明文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即便在“三权分置”视域下,限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承载特定的保障功能,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然不能抵押。契合现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价值需求,立法上宜按照现代市场法则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塑造成一种具有物权属性和具有抵押担保功能的财产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定位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用益物权之上设定的用益物权。使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获得抵押融资的功能,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其有利于稳定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与承包农户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的构建,既要注重与现行抵押制度的衔接和自洽,也应完满实现务实管用的目标。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登记是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权设定的前置条件;抵押合同加上登记是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权设定的核心要件;土地经营权抵押实现不宜采取协议折价的方式,但可以援引拍卖、变卖和强制管理的方式;贷款人可依法采取贷款重组、按序清偿、协议转让、交易平台挂牌再流转等多种方式处置抵押物,以积极应对和破解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惜贷的困境。

该成果被《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10期)部分转载、《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被引用128次。成果部分观点融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制度引领与保障》(载《光明日报》2019年10月9日第6版)。

 


《徐渭书法研究(上、下)》

 

出版单位及时间: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20183月

作者:贾砚农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徐渭对后世影响广泛,其生前与身后名声反差较大,其书画真伪问题扑朔迷离。本文对徐渭生前及身后诗文、戏曲、书画等名声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徐渭书画接受情况作了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部分徐渭书画作品真伪的鉴定,对徐渭书画风格的“影蔽”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徐渭书画接受及其作品风格辨析,为古代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一点新的认识点。对徐渭书画风格“影蔽”问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对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研究以及古代书画家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

出版单位及时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作者: 顾建国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该书以精美的历史文化图片为前置,以“绪论”为总揽,从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形成说起,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淮安地域文化的发展阶段、基本内涵、鲜明特质、形成原因及其历史地位。主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纵述淮安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与转型的历史轨迹;下编横陈极具淮安地方特色的水利文化、漕运与工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医学文化、美食文化、方言,以及淮安人在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可圈可点的文化贡献。全书55万字,总分结合,纵横交贯,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淮安市域文化的历史,并揭示其以兼容南北、有容乃大为精髓的地域文化气象,构成了一幅成功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亮点的立体画卷。全书引用了极为丰富的原始资料,努力做到以史为据,史论结合,实证阐发,学理彰显,笔下时带文采与感情,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全书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提供了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历史智慧。

该书是全省十三个设区市中第一个正式出版的地域文化史,它不仅填补了淮安地方文化史的空白,也是江苏地方文化史研究的一大创获。《中国社会科学报》《现代快报》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之光”网,皆以一个整版发表了对本书的书评,认为它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意义的市域文化史。许多网络媒体也对此书的书评和书讯给予了刊载。


《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出版单位及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作者:曹如军 王钢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成果聚焦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在总结提炼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教育硕士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方案设置、培养方式选择、招生制度变革、培养队伍优化、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诠释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的创新策略。该成果是江苏省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结项主件,曾在灌南县、泗洪县等县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推广使用。

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德海教授曾为本书撰写书评,其认为该成果是目前国内较少见的专门研究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的力作,具有研究较全面、视角较独特、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等特点。


《高校资助育人研究》

出版单位及时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作者:胡元林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该成果认为,资助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资助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围绕资助育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历史与现实、从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系统考察了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论基础、结构功能、时空境遇、发展现状、体系建构和运行保障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资助育人既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通的共性内涵,也有着学生资助规约的独特内在结构,其理论阐释的彻底性决定着其实践效果的有效性。从微观层面来讲,“资助”主要通过其五种“面相”影响思想来实现“育人”,即资助“物质”启发思想、资助“制度”引领思想、资助“过程”培育思想、资助“文化”涵养思想、资助“教育”灌输思想,以此使受教育者引发共鸣、生发认同、激发选择、启发行动。就宏观层面而言,高校资助育人整体上遵循着“资助助人、助人育人、育人自助、自助助人”的制动环节与运行机理。

该成果为教育部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报告1项,为省内外30余所高校与社会团体作主题学术报告,先后被数十所高校图书馆收藏,被光明网、新华社等10余家国家及省级媒体予以关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践价值》

发表刊物及时间:《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年11月20日

作者: 展伟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种具有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公共空间,其本质属性包括政治性、教育性、公众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功能、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功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理念包括加强空间教育性的营造、加大空间公众性生产、加快空间实践性的创新。

该文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被求是网(理论)、人民网(理论)、光明网(理论)、党建网(思想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平台(理论)等30多个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理论专题全文转载,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

出版单位及时间: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10月

作者:焦亚东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本书以西方互文性理论为视角,立足中西文论的对话关系,在生成原因、外部表现、内在机制、阐释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特征,系统地阐发古典诗歌文本关系生成的必然性、表现的多样性、存在的普遍性、构造的灵活性,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源与流”、“摹与创”、“同与异”、“常与变”等这些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以具体鲜活的个案揭示中国古典诗歌互文性研究具有的批评学意义。

《郑州日报》2019年11月8日第12版“新书架”刊载书讯介绍本书,认为本书将中西诗学进行交互阐发,“有助于推动古典诗歌研究方法的创新”;《北方文学》2020年第1期刊载刘涛的书评《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的批评学意义》,称本书“揭示出古典诗歌复杂的文本关系”,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出版单位及时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7

作者:李德楠

获奖奖项和等级: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水利工程建设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目前关于历史时期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明清时期的黄河、运河治理是国家层面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修建过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远非一般工程可比。由古今两条黄河与京杭运河组成的近似三角形的黄运地区历史上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生态环境变化剧烈。全书以河道开挖、堤防修筑、闸坝创建、物料采办等河工建设活动为主线,从长时段序列动态考察河工建设过程及其引发的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认为明清黄运地区河工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国家主导下人类持续干预生态环境的历史,正是以治水为中心的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的演替过程,使黄运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呈现整体恶化的趋势。在当前大运河文化带、黄河生态经济带以及河长制、湖长制实施的背景下,从长时段序列分析河工建设过程及其引发的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有助于认识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由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作序,序言指出本书对研究历史上水利工程的环境反映有参考意义;蒋威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评价本书是环境史、河工史、区域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新华日报》(2019年7月19日)和《运河学研究》(2018年第2辑)分别对本书在运河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评价;“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2018年第5期、《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5期均提到本书。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 电话:0517-83525127(办)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 苏ICP备:05071367号-1